首页 资讯 正文

榜样丨三代人接力守护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:从祖屋到红色地标,他用一生续写传承故事

体育正文 54 0

榜样丨三代人接力守护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:从祖屋到红色地标,他用一生续写传承故事

榜样丨三代人接力守护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:从祖屋到红色地标,他用一生续写传承故事

大皖新闻讯 6月19日上午,安徽省(ānhuīshěng)淮北市濉溪县韩村镇“小李家”淮海战役(huáihǎizhànyì)总前委旧址外,李华松(lǐhuásōng)如往常一样走在院墙外,细心地查看着房屋是否被连日的雨水侵蚀。

李华松是1948年4月生人,他出生的那一年,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——淮海战役(huáihǎizhànyì)(huáihǎizhànyì)爆发的一年。在李华松七个月大时,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因原驻地(zhùdì)暴露,急需转移。经过缜密侦察(zhēnchá),选中了隐蔽在小李家的李家老宅(lǎozhái)。战争结束后,李华松和父亲、爷爷义务守护了这片老屋七十余年,书写(shūxiě)了一段三代接力守护旧址的感人故事。

祖孙三代接力传承 矢志不渝守护旧址(jiùzhǐ)

李华松现年77岁,是(shì)一位(yīwèi)有着39年党龄的老(lǎo)党员,更是一位有着40余年从业经历的红色文物守护人,他是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“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——小李家”专职文物保护员。

“小李家”是李华松的(de)祖屋,也是淮海战役(huáihǎizhànyì)总(zǒng)前委(qiánwěi)旧址。1948年,淮海战役全面爆发,主战场之一就在(zài)安徽境内的皖北大地。1948年11月23日,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由淮北临涣文昌宫迁至今天(tiān)的韩村镇淮海村小李家李华松的祖屋。淮海战役历时(lìshí)两个多月,淮海战役总前委从成立到结束共55天,而总前委驻扎在小李家的时间就长达38天。正是这38天,让平凡的小李家从一个皖北小村成为淮海战役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。

1948年,在李华松(lǐhuásōng)的(de)家中,总前委运筹帷幄,指挥围歼黄维兵团,阻击南北(nánběi)援敌,并(bìng)为下一步全歼杜聿明集团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因为有了总前委的驻扎,这座小院也成了李华松一家人的骄傲和永远的牵挂。

“这是我家的(de)祖宅。部队提出(tíchū)做总前委驻地时,我爷爷二话不说就同意了……”李华松(lǐhuásōng)说,从他记事起,家里的长辈们就经常给他讲淮海战役的故事(gùshì),讲首长们指挥战斗的经历,讲村民们支援解放军的感人事迹。77年来,李华松家庭三代人(sāndàirén)始终呵护着(zhe)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旧宅,李华松从小就受到父辈的嘱托:“一定要守护好总前委旧址!”

一句嘱托,延续了77年。无论刮风还是下雨,李华松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。“先是每个房间巡查一遍(yībiàn),检查电路有没有问题,消防水箱和消防栓是否正常,灭火器是否过期,然后打扫房内的卫生(wèishēng),清除杂草(zácǎo)、排除隐患。”李华松说,首长使用过的防风煤油灯、桌子板凳,他都要(yào)仔细擦一遍,“守护好总前委旧址,这是祖辈的叮咛和嘱咐,更是我(wǒ)心里(xīnlǐ)的事儿,不擦一遍心里不踏实啊!”

李华松为游客讲解历史故事(gùshì)

作为红色文物守护人,李华松一干就是四十多年。因为房子都是茅草屋顶,最怕火(huǒ),每当逢年过节他都一直(yìzhí)守在(zài)小院,生怕有不懂事的孩子燃放烟花爆竹点燃了房顶的茅草,“现在又流行放孔明灯,我晚上都要在附近巡逻(xúnluó)好几遍(hǎojǐbiàn),生怕有一丝火星把房屋烧着了。”李华松说。

无私守护义务讲解 传承(chuánchéng)红色革命文化

在当地村民心中,李华松生长在一个英雄家庭。他(tā)的祖父李志本在上个世纪(shànggèshìjì)三十年代就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(gōngzuò);伯父李光林于1940年3月在王六子战役(安徽(ānhuī)境内)中与日寇作战牺牲;父亲李光者用太平车往双堆(shuāngduī)集前线送粮草物资,多次从双堆集抬担架,抢救伤病员……

如今,随着小(xiǎo)李家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,这里逐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李华松主动承担起了义务讲解员的任务。文化程度不高的他,为了讲好这段历史(lìshǐ),认真学习(rènzhēnxuéxí)党史资料,撰写讲稿。他的讲解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总能让人动容——因为他讲的不仅是(shì)历史,更是他们家的亲身经历(qīnshēnjīnglì)。

“那是双堆战场战事最为紧张的(de)关键时期,我父亲当年22岁,和村民一起,帮助转运(zhuǎnyùn)战场上(shàng)负伤的战士到位于100多里之外的后方医院治疗。当时条件艰苦,转运伤者全靠担架抬(tái),父亲他们六个人一(rényī)小组轮流抬,眼见着还有10里路(lǐlù)就要到医院了,担架上的战士还是没能坚持到最后,牺牲在途中。”每次讲到这里,李华松的眼中忍不住盈满泪水,“这件(zhèjiàn)事情对我父亲触动很大,更让我们知道好日子的来之不易。”

李华松为参观的学生讲解历史故事(gùshì)

为了做好讲解工作,在李华松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着访客的反馈:某年某月某日,某单位(dānwèi)来访者说祖父参加过双堆集战斗;某学校孩子问“支前民工的棉衣(miányī)为什么没有口袋”……回家后,他(tā)(tā)都会认真查找(cházhǎo)资料,继续充盈他的历史知识储备,如今,他俨然成了一名熟知革命历史的学者。

1980年5月,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被批准为安徽省(ānhuīshěng)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dānwèi),这让李华松无比欣喜,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。如今,小李家已(yǐ)更名为淮海村(cūn),村里修了红枫大道、网红打卡(dǎkǎ)路,建起了党史教育馆(jiàoyùguǎn)、小推车公园。但李华松却一直没闲着,除了每日维护旧址外,还应邀为濉溪县10余所中小学义务讲授“聆听红色故事、弘扬革命精神”公益课。

说起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,李华松有太多的话要(yào)表达。作为(zuòwéi)文物保护员和义务讲解员,他的心中一直有个梦想(mèngxiǎng),那便是接过父辈的接力棒,做好传承者,让更多后代了解历史,感恩生活。

大皖(dàwǎn)新闻记者 龚润泽 摄影报道

榜样丨三代人接力守护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:从祖屋到红色地标,他用一生续写传承故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